020-38891666

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 |  广州开发区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发表时间:2021-09-03 15:40


广州开发区与黄埔区是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区域,位于广州市东部珠江口,管辖面积484平方公里(不含水域),下辖16街1镇,常住人口近150万,自古以来是华南门户。“十三五”以来,在推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建设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广州黄埔港码头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广州开发区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前三。

拥有汽车、电子、能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80%,支柱效应明显。


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NEM(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突显,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值超全市50%。


聚集197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拥有千亿级企业1家,500亿级企业2家,上市企业累计63家。


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总收入、实际使用外资、高新技术企业数、营商环境指数、科技创新能力等多项核心指标在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一。


广州科学城


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GDP已超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占广州市近40%,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保持经济发展增速的前提下,该区“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02%,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仅2020年,就先后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荣誉,为率先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一、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

坚持从源头防止高耗能、高碳化项目入区,并贯穿于全区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全链条中。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产业共生、提高资源产出率和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不断壮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动能;优先面向化学工业的下游产业需求,突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主题;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和深加工产业及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全区313家次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善方案939项,包括产品改进、设备升级替换、工艺技术提升、生产信息化、公辅设施节能改造等,带动投资2.86亿元,年产生效益2.5亿元,在开展审核、通过验收企业数量、超额年度任务数量方面均居广州市各区之首。上述措施共可实现节能3.74万吨标煤、节水65.22万吨,减排废水3.9万吨、COD 0.57吨、SO2 26.72吨、NOx 15.81吨、VOCs 161.92吨、烟(粉)尘 30.98吨、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8.64万吨。


二、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区10吨以下用煤锅炉全部淘汰,“十三五”期间停用燃散煤、燃重油锅炉259台,拆除淘汰锅炉160台。完善能量梯级利用,推进区域性集中供热管网建设,累计建成供热机组14台,集中供热能力达1141吨/小时,建设集中供热管道总长近80公里,供应供热用户超150家,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同时,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区,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120MW,生物质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以及太阳能光伏年发电量合计近5亿千瓦时,占全区全社会总用电量近3%。推动电动车代替燃油汽车、天然气代替液化石油气。紧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机遇期,规划打造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和湾区氢谷等产业载体,加快加氢站建设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示范运营,累计建成加氢站5个,已推动广州市首批41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涉及物流、全国首批500辆氢燃料电池泥头车落地示范运营。


氢燃料电池泥头车


三、建设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现绿色产业化促进低碳发展

2020年,该区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区绿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200家,产值约2400亿元。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细分领域不断壮大,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其中:

节能环保领域有规模以上企业86家,拥有三菱电机、西门子变压器、禾信仪器等节能环保装备企业,也有怡文环境、贝龙环保、港航环保等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清洁生产产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21家,拥有维港环保、紫科环保等危废、废气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有科城环保等回收材料、物质的材料科技公司。

清洁能源领域规模以上企业55家,拥有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智光电气等综合能源技术与服务提供商,还有高澜节能、鸿基创能、分布式光伏逆变器、三晶电气等能源设备供应与服务商。

此外,拥有生态环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家、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规模以上企业24家、绿色服务领域19家。上述绿色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将成为未来该区推动实体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支撑。


四、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驱动力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鼓励重点绿色企业创新,积极推动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全区拥有绿色产业相关国家级研发机构7家、省级76家、市级94家。全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超90%以上,企业创新成果丰硕。如区内企业金发科技“废旧塑料资源高效开发及高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物理与力学性能达到原树脂水平的再生塑料专用料,为高效利用废旧塑料资源、发展高质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实现技术突破。

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以更高业态方式发展实体经济。建成中新广州知识城智能配电网示范区,推动多能协同、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等,打造“互联网+智慧用能综合示范小区”。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促进5G产业发展,布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科学城)、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知识城)、生物安全智慧岛(生物岛)等“新基建四大区域”,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使数字经济更为低碳、环境友好。


五、出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政策,点线面相结合全面推动区域低碳发展

早在2008年,该区就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出台了循环经济专项政策,迄今共安排超过1亿元对绿色低碳类项目进行扶持,撬动社会投资约12亿元,支持企业400余家,激发了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今年以来,为全面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完善支持体系,强化支持力度,先后发布“低碳十六条”、“氢能十条”等促进政策,对“十四五”时期保持生产经营规模不变或扩大的同时降低能耗的重点节能单位最高重奖1000万元,对自行开展碳排放核查、碳减排评估、碳普惠签发的项目予以5-10万的补贴,对获上级扶持的区属公共机构节能改造等财政投资类项目最高配套扶持500万元,对获评为省节水型居民小区给予创建单位最高2万元补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强化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从上到下、由点及面,从不同维度引导支持企业、居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使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走深走实。


六、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绿色金融10条”,是全国力度最大的地方绿色金融政策,发力绿色经济建设。围绕“机构、产品、市场、平台、创新”五大维度,从绿色金融组织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及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企业上市挂牌、地方金融机构绿色业务、绿色金融风险补偿、绿色认证费用、绿色金融创新等10个方面落笔,提出22项具体措施,对绿色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累计奖励金额高达2000万元。



今年2月,发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是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单“碳中和”主题债券,发行金额20亿元,募集资金所建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二氧化碳当量减排74.35万吨。

成立科学城(广州)绿色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绿色融资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辖区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绿色信贷产品110个,绿色信贷余额185.6亿元,绿色保险保费超过5000万元,位居广州市前列,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

此外,该区还与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合作,成立运营了绿色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探索开展环境权益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绿色金融业务,为合法排污、节能环保等企业提供排污权质押融资支持,目前已落地广东省首个排污权质押融资项目,取得4000万元贷款发放,产融结合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

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喜欢就点击【在看】